随着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力拓这三大矿山巨头相继公布放弃传统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转而与越来越多的客户签订期限更短的灵活定价合同,中国钢厂在今年是否“就范”目前依然是个谜。
据笔者了解,虽然中国官方依然声称希望坚持年度定价,但中方维持传统定价机制的形势并不乐观。目前,至少有一家矿山巨头已在与中国的钢厂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洽谈,希望更多的钢厂接受定价周期更短的合约,比如每个季度定价,甚至每日定价。
从目前三大矿山公布的谈判进展来看,三大矿山企业都没有像往年一样公布谈判的具体价格甚至是价格合约的时限,笔者相信未来也不会进一步公布合约的细节。因为现在矿山企业与每一家钢厂谈判的合约都开始有所不同,不管是在价格涨幅还是合约时限上。
这也意味着,一家企业达成协议其他企业都将跟随并延续一年的价格谈判机制已一去不复返,铁矿石价格会像铜、铝等大宗商品一样,走上以更短期价格为基础的交易价格和定价体系。
其实,对中国钢厂来说,目前的混沌状态可能早已习以为常,因为去年中方就没有与矿山巨头们达成一个年度价格协议。去年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的钢厂每隔一段时间都各自与矿山企业商谈一个固定价格进行铁矿石买卖,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一年。
不过,今年的情况可能还会有所不同。去年中国钢厂与矿山商讨价格时,还可以以日韩企业与矿山签订的年度长协价格为基础,而今年,所有钢铁企业签订的短期价格都成了“秘密”,定价依据则更倾向于现货市场。
这样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此前在铁矿石采购成本上相差甚大的国内钢厂,如今在铁矿石这一最大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上越来越趋同,拥有年度长协价格优势的大钢厂,要再想通过低于现货价格最高达100美元/吨的成本优势,与只能在现货市场采购的小钢厂竞争,砝码正在逐渐减弱。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了年度长协价格优势的大钢厂就必然会被淘汰。一方面,如果在销售、管理以及其他原材料成本上加强控制,大钢厂同样可以挤出更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如果产品适销对路,增加的成本也依然可以向下游传导。
因此,现在视铁矿石定价机制所发生的变化和未来进一步变化的趋势,并从成本控制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找到更有效的生存之道,远比将命运寄托在矿山企业改变主意、重回传统定价机制要现实得多。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钢厂更应考虑的是,如果铁矿石的定价机制进一步演变为指数定价甚至是衍生品交易风靡,作为钢厂应做些什么,才能尽量扭转被动。
事实上,目前在石油、镍等大宗商品领域,已充斥着每日定价和衍生品交易,而中国企业在这些大宗商品领域所发出的声音,要么是痛斥价格被炒作,要么是被国际投行“忽悠”后在衍生品交易上亏损连连。而目前在铁矿石领域,也的确出现了更多机构在制定铁矿石价格指数,更多投行开始为推广铁矿石衍生品交易而忙碌的现象。
世界不会因任何人的落后半拍而放慢改变的脚步。如钢厂尽早适应这些变化,储备相关人才,让衍生品交易也为我所用,真正起到套期保值、防范现货价格上涨风险的作用,不是就能在变幻的市场环境中笑傲江湖了吗?(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