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危”中寻“机”,努力抢抓机遇为今后长远发展夯实基础。这半年来,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自主创新,成为中国一揽子计划的主攻方向。
在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投向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资金约为3700亿元,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的资金约为2100亿元,两项合计占到了总投资近15%。
“这次中央扩大投资的方向非常明确,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建设,在积极拉动即期内需的同时,努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没有用于‘两高一资’和扩大产能的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说。
这一揽子计划中,十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令人瞩目。面对外部空前严峻的压力,中国的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工业增长乏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今年1月14日至2月25日的40天内,国务院连续召开6次常务会议,相继审议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十项规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调整”和“振兴”并重是十项产业规划的突出特点。据初步统计,十项产业规划的关键词中,“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出现9次,“推进产业重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出现6次,“淘汰落后产能”出现4次……
“十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一个中长期结合的规划,既考虑当前,又考虑长远;既要为应对当前的危机发挥作用,同时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铁男说。
受益于投资、消费拉动和调整振兴规划,一些主要产业开始出现积极变化。比如,主要化工产品价格稳步上涨。在石化协会重点跟踪的168种产品中,3月份平均价格比上月上升的有81种。
在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效果继续显现。今年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89%,降幅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
协调区域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优先决策的重点领域之一。过去半年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振兴重要举措的推出,不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地带,而且也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也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部署: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投入1000亿元,加快一批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重点产业振兴的科技支撑,强化科技人力资源建设;今年安排200亿元财政贴息,带动4000亿元贷款,专项投入企业技术改造。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样是深化改革的契机。半年来,国家加大改革力度,以继续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机遇,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确保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半年来,酝酿多年的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始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国家还取消和停征了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今年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包括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服务业体制改革,加快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这些改革举措,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提振市场信心和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显示出国家力促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心。
“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我国政府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应对危机政策措施出台的速度、频率和力度,世所罕见。从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的积极迹象看,形势比预料的好。事实证明,中央为应对经济困难出台的一揽子计划是及时、正确和有效的。”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
当前,尽管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但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基础尚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蔓延,尚未见底,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和潜在风险还很多。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还十分严峻。前进道路还会有曲折,困难很多。我们要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势,全面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在挑战中奋勇前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