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中度低无序竞争严重 ●谈判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欠缺
●在大宗商品市场没有定价权
●进口渠道过窄导致受制于人
●需要重视保护商业信息安全
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球钢铁产量的总体增幅中,大约78%来自中国。2005年中国钢铁产量接近3.5亿吨,几乎相当于欧洲和日本的总产量。
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自参加铁矿石谈判以来,中国铁矿企业一再声称要“在今年的谈判中扳回话语权”。然而,几乎每一次谈判,中国钢铁企业一直节节败退。2005年至2008年这4年的铁矿石价格分别上涨71%、19%、9.5%、96%,涨得让中国大大小小的钢企刺痛。有专家指出,2003年至2008年间,进口铁矿石涨价高达4.6倍,中国钢企仅因价格上涨就多支出7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钢铁企业利润总和的2倍多。
那么,中国钢企铁矿石谈判有哪些教训值得总结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产业集中度低,无序竞争严重。虽然我国目前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买主,但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大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很低,远不及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这几个钢铁大国的产业集中度CR3在50%至90%之间,中国钢企的产业集中度CR3不到(包括宝钢、鞍钢和武钢)20%。中小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产能继续扩张,对铁矿石需求“高烧”难退。国际矿业巨头不用费力就能把握住中国钢铁业的“软肋”。甚至就在中钢协或宝钢代表中国进行谈判时,一些小钢铁企业、进口贸易企业仍私下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暗送秋波”。
第二,中国钢铁企业参与此类谈判经验不足,且不知随机应变。日本等国家的钢铁企业能够接受涨价,主要是其中一些大企业拥有铁矿石股权,以及其产品附加值价较高、涨价对他们影响相对不大。而中国钢铁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涨价对中国钢铁企业影响较大。此外,中国钢铁企业谈判人员事先划定条条,当情况发生变化之后,不能随机应变。看来应该让他们去进修博弈论课程,使其懂得谈判的时间和信息的重要性。
第三,一直没有取得定价权。多次铁矿石谈判的失败,折射出我国这个原材料需求大国在定价话语权上的尴尬。作为世界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我国这个大www.jshbg.com买家却对这些事关国家安全的原材料的定价缺少发言权,被迫“高买低卖”,成为全球贸易中最大的被动买单者。我国成为全球的加工、生产中心,主导了生产,但主导不了原燃材料的价格。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必须根本改变。因此,除了国内应该“抱团应战”一致对外,还应该主动联合日本、韩国等钢铁大国,形成内外合力。
第四,铁矿石进口渠道过窄,受制于人。目前,中国的主要铁矿石进口国是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尤其是澳大利亚、巴西两国的三大铁矿石寡头。虽然现在铁矿石供过于求,但是我国还是要接受其屈辱价格。因此,我国应该到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发铁矿资源,多途径拓宽铁矿石进口渠道,降低对三大铁矿石寡头的依赖度。这样逐步可以摆脱被动局面。
第五,我国铁矿石谈判一直有经济间谍潜伏卧底。最近,力拓潜伏在中国的经济间谍被揭露,充分说明经济博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力拓潜伏在中国的经济间谍胡某很清楚要在谈判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为了能够了解到比谈判对手“中钢协”更多的市场信息,此人和其所带领的力拓中国区销售团队,深入到三四线城市的小钢厂,去深度挖掘各种“机密信息”,包括:原料库存的周转天数、进口矿的平均成本、吨钢单位毛利、生铁的单位消耗等财务数据。他们不仅对谈判桌上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家底也十分熟悉,难怪谈判中方总是吃大亏。
以上五点,是钢企铁矿石谈判的重大教训,必须高度重视,并且要早采取措施,否则我们可能会一直陷于被动,给国家、企业和民众带来严重损失。(何维达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